1. 先看读什么专业最容易留
人人都说STEM最容易,大部分人又说最容易的非CS/DS莫属...
这没错,但实际上,绝不止CS/DS这些STEM类。
如果所有人都一窝蜂去卷CS/DS,结果会怎么样?
适合的才是好的,你怎么知道自己最适合的就是CS/DS?
1.1 会计财务类专业
其中会计方向的职业,其实常年以来一直都是美国给国际学生发H1B最多的领域,去年的一份报告我看过,统计的是发H1B最多的企业排名,前十里有5家是会计师事务所。
会计一直以来都是商科类专业中最容易留美的,没有之一,原因是:会计财务类职业在全球几乎任何国家,都是最大的职业群体之一,因此就业需求巨大,在我们国内和美国都是如此。
截止至2022年我国劳动力总人数为7.80亿人,而财务会计类职业创业人数高达近2000万,占到了总劳动力人数的2.56%,而在整个就业市场上有数以万计乃至几十万计的职业类型,可见会计财务类职业对市场来说的刚需之大。
但久被诟病的就业难之“商科专业”中,并不止会计这一个容易找工作。
1.2 商分、应统、信管类专业
还包括商业分析、信息系统管理、应用统计(含商业类的金融统计和生物统计,以去金融机构和药企为代表)等为代表的交叉学科,以及最特殊的MBA这类。
前者,包括商业分析、信息系统管理、应用统计、运筹学商业方向等这类商科与理工科的交叉学科。
但尤其要小心的是我下面这篇文章里说到的逻辑——商业分析类职业找工作还算容易,但职业发展很堪忧
只不过在美国找工作,对几乎所有人来说,都意味着——“争取高下限,而牺牲高上限”(即高下限+低上限)
1.3 公司管理MBA类专业
再来看MBA,说其特殊是因为大部分读MBA的学生本身就有全职工作经验,如果这样的经验在美国能找到一些匹配的领域,哪怕经验和技能的可迁移性下降,但只要继续遵循“高下限+低上限”的逻辑,找一份工作还是不难的。
比如这儿年薪80万,在那对等的工作得40w美金,大部分人其实是找不到这样的对等高薪收入的,但发达国家带来的就是高下限。
它体现在:你可以有不少机会找到12~15w美金的工作,折合人民币大约84~105万年薪,与此同时,工作强度还比我们这80万的工作普遍要低个20~30%,加上生活成本(日常消费的物价也更低,指的是日常生活消费占工资比),很多人还是愿意为此而牺牲职业发展的(即便他们可能当时没意识到,而只是算了我这里算的这笔账)。
其他专业我就不展开了,希望通过上文和文章开头的数据给大家一些启发。
2. 再看留下几率有多少
先说答案,能留下来以H1B身份工作的占全部的6%多一点。
按2019/2020/2021三年数据看,能成功留美工作的留学生,占全部的6.8%,并且因为假设了参与抽取H1B的都可以抽中,即便考虑到有一部分STEM类的可以有机会连抽三年,但综合来看,这个百分比肯定是低于6.8%的,具体多少不好说,但差不多按6%计算。
这个比例和每年出国读研的国内应届大学生的比例非常接近,都是6%多一点。
还要注意,我这算的是H1B抽中情况下留下来工作的,如果你认为拿着OPT做个12个月~36个月也算留下来的话,你是对的!
如果要对比其他国家的话:加拿大>澳洲>美国>英国....
坊间流传的留下的数据:加拿大60~70%,澳洲30%,美国20%,英国<10%
但各位觉得以上这个数据可能吗?同样是参考以上美国的部分,真实能抽中H1B,确保相对能在那边多干几年,才6%...
所以打个三折看的话,加拿大得20%左右,澳洲10%左右,英国3%左右。
再强调一下,别看留学后给你的那什么OPT/PSW这种情况下留下来的概率,因为很可能被“坑”,因为你知道当你在海外所谓“镀金”工作个1~3年后,再因为留不下来而回国会面临怎样的就业市场和机会吗?
别着急,看看下文,就知道海归如果暂时在海外留下来工作个1~3年,回国就业有多难!
3. 海归回国找工作有多难?这才是真相!
3.1 类别一
第一类是最难的,即已在国外工作过3~5年,但工作所积累的技术、资源、人脉不具备较强的跨国可迁移性的。
3.1.1 大概率情况
回国要“降2~3档”,具体指的是,在国外可能拿着美元工资换算成人民币得有个70~100W,回国给你开25~40W的offer,甚至更惨的情况下,你还会发现:什么?自己的老板的老板,是自己之前同班的那位“差生”?没错,连直接汇报,自己都没资格!
但海归回国找工作,薪资和心理落差只是一部分:
钱少其实是正常的,人均收入水平不一样,你的价值也没能从在海外工作中积累的带回来多少;
心理落差也一样正常,人家在跑道上提前跑了几年,你从其他跑道切换过来,虽不是从起跑线开始追,但距离远一点是必然的。
这样的情况下,要下决心回国,除此之外可能有“沉没成本”需要割舍,包括但不限于:
1. 已经适应了海外的人际交往和文化氛围,回国可能水土不服,在企业工作做不好向上管理难晋升,与客户打交道不懂人情世故难成交;
2. 已在海外成家,甚至已生儿育女,要迁移回国内,一系列的事情都要有人着手解决,不单是琐碎,还涉及到一些之前购置各类物品所投入的时间、资产换手消耗的税费成本、变卖资产承受的损失等;
3. 已在海外建立的人脉和资源带不回来,日后难有交集,将逐渐疏远,而当年投入到建立、维护和经营这些关系网络的精力和金钱投入眼看就“打了水漂”;
3.1.2 小概率情况
小概率中分两部分,其一占小头,即通过自己努力,找猎头找求职平台通过自己努力,找到与自己之前在海外工作内容相关性较高的工作。
另一部分占大头,是凭借国内家庭、家族的资源整合,衔接上强相关工作。
从这两部分的占比可见,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家庭背景,“类别一”这类群体想回国找到理想工作,难度真的很大。
在我国加入WTO后的10年内,还有不少外企正处陆续在国内建立和拓展业务的高峰期,从海外公司找到外派回国,拿外币工资的还算多一些,有些MBA能直接找到那种global leadership program的,工作2年后确保你去海外工作。当然了,即便是这种,能不能回大陆其实也是很不确定的,有不少人是先回亚太其他国家地区,曲线救国几回,才如愿回国。
但近十年来,这样的机会实在是少得可怜,而且还在持续变得越来越稀缺,可遇而不可求。
3.2 类别二
相对不太难的是,那种手握理工科对口的尖端(高级)技术的学术、科研、研发类职业人群,他们的技能的跨国可迁移性很高,工作内容的含金量在跨境后的折损率极低。但务必注意“尖端”这个关键词,因为大多数看似技术类的职业,其实都不符合“尖端(高级)”。
大家关注比较多的例子我举两个,一个是码农,另一个是商业分析师/数据分析师。尖端技术类人家在国外可能拿几十万美金,国内也有企业会开出几百万人民币的offer来挖,但大部分码农和大部分商业分析师,在海外拿十万美金,回国很可能连40W都拿不到。
会基础编程和数据分析的候选人市面上一抓一大把,如果比起另一个你,从应届毕业就在国内做数据分析的你,熟悉国内职场环境,目标公司里很可能有几个前同事前领导能打招呼,懂人情世故游戏规则,入职就能输出,即插即用,何必招一个在海外三五年,还得咬牙表态“嗯,我心甘情愿接受比之前低几十万的工资,而且我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会很快上手,也会适应的,也会稳定的”的人呢?你是老板,你怎么选?
3.3 类别三
就是我在类别二里提到的,手握看似技术,但又不是高级技术的海外从业者,他们的处境事实上虽然远不如类别二,但要和类别一比,其实还是要强一些的,毕竟在海外积累的更多的还是技术,而不是复合人脉、文化、法律、交际等复合的能力。
3.4 高级技术型中台和非高级技术型中台
3.5 目前未毕业,犹豫海外就业或马上回国
3.6 回国就业,珍惜应届生身份,赶上秋招
3.6.1 重点1:应届生身份
应届生的定义要以招聘单位为准,而不是以狭义上理解的当年6月毕业的算当届,或者海归毕业了可以延期一年或两年。
不同单位对本土学生和海外留学生的政策是不同的。
最宽松的是外资五百强,特别是快消类,其次是热门的会计师事务所等咨询公司,毕业后的1~2年内大多都允许走校招投递。
大部分金融机构(非外资)一般区间设定在国内应届毕业月份往前1~1.5年,比如22届,定在2021年1月~2022年6月间,或者2021年8月~2022年6月。具体求职时,某学生1.5年学制的海外硕士毕业,2020年12月拿毕业证的话(毕业证写的是2020年12月),就错过了22届身份,要想赶上则必须参加21届校招,必须要在2020年7月~2021年12月间就参加秋招。
小部分金融机构(非外资)把区间设定为国内应届毕业月份往前2年,对于海归来说比较友好,比如2020年8月~2022年6月间的都算22届,那么推理可得,2022年8月~2024年6月间毕业的,都可以参加24届校招。(细心的同学可能会发现,那岂不是可以参加不止1次校招?注意了,一定要仔细看招聘细则,不少公司存在冷冻期,有的冷冻期是1年,有的甚至是半年或更短,这样的话,连着2年连续参加2届可能是不行的,甚至秋招失利后赶春招补救也是不可行的了。)
互联网公司里,大厂普遍要求在11月或以后毕业的才算下一届,比如说招2023届,规定2022年9月~2023年10月区间内的都算23届,也就是说,你想参加2024届的话,必须是2023年11月后毕业的才行,否则你必须想办法在还在海外学习期间就做投递,参加远程面试,必要时飞回国面试。
当然,这也不绝对。oppo的22届招聘就把区间扩大到了2022年12月,也就是说必须是这个时间之后毕业的才允许参加下一届23届的秋招。(参加23届秋招,意味着得在23年7月后就开始准备参加秋招了,其实对真正要在海外读到12月的学生来说,还是远程投递,不过好在这个实际上是以毕业证的时间为准,有部分国家6月就允许回国,年底才发毕业证的就能满足这个条件。)
总之,海归求职确实在很多方面要格外注意,否则一不小心就失去了应届生走校招的机会就对找到理想工作极为不利了。
还是那句话,尽早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基于目标提前2年做准备,一方面做好垂直的实习或其他社会实践(其他社会实践主要对于研发、科研类职业,因为对绝大部分职业来说,更有含金量的必然是真刀真枪去职场做直接相关的垂直方向的实习),另一方面要做好求职信息的收集,以往届的情况倒推自己的职业规划。
3.6.2 重点2:校招的秋招(春招名额极有限)
过去10多年的数据我年年都看,基本每年大公司在校招中开放给秋招的岗位,占整个校招的99.5%以上,换句话说,如果你寄希望于赶春招末班车,那只有约0.5%的名额。
最后建议:尽早定位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并以此为锚,以终为始,规划自己的学业和实习等校内外时间,才能有机会在当下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赢得更多机会。